锡林郭勒盟探索建立“4+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拓宽残疾人就业“幸福路”
来源:自治区残联     时间:2024-03-08     作者:

图片1.png

锡林郭勒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和孙绍骋书记关于多为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他们在医疗、康复、就业、教育等方面享有更多获得感的工作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建立“产业+就业”、“救助+就业”、“培训+就业”、“品牌+就业”的“4+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推动残疾人充分就业。2022年8月,相关经验做法在锡林郭勒盟召开的全区残疾人就业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作为典型经验交流学习。其中,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园建设经验做法分别于同年9月、11月被自治区残联、中残联推广全区、全国学习借鉴。2021年至今,全盟落实残疾人新增就业1050人,任务完成率达126.6%。

——探索建立“产业+就业”模式

依托各旗县(市、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托管、资产收益、生产服务、技术指导、销售融资等多种方式,为农村牧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支持。例如,盟残联在阿巴嘎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正蓝旗试点开展“托养托管”项目4个,由当地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家庭牧场与残疾人签订牲畜托养托管协议,年底按照投入生产资料本金的20%—25%分红,带动残疾人增收。截至目前,共有55名残疾人签订托养托管协议,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例如,盟残联与东乌珠穆沁旗巴彦宝拉格嘎查试点开展“资产收益”助残项目,由盟残联投入助残资金购置肉牛,嘎查免除集体草场租赁费用,引入助残企业养殖肉牛,养殖纯收益全部反哺残疾人。2023年,共帮扶残疾人15名,年人均增收2700余元。例如,根据残疾人产业发展意愿,盟残联协调相关部门、单位、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收购销售等服务,加大到户项目“点单”扶残工作力度,先后与太仆寺旗、正镶白旗等地试点合作,扶持35名残疾人发展庭院经济,年人均增收6000余元。截至目前,全盟累计整合投入助残项目资金298万元,推动“带残+”优势特色产业试点项目15个,安置农村牧区残疾人就业81人,产业效应扶持救助残疾人122人。

图片2.png

——探索建立“救助+就业”模式

充分发挥比例安置、支持性就业、居家救助等作用,助推残疾人就业增收。一是按比例安置推动残疾人就业。持续释放稳岗返还、社保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助残政策“红利”,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截至目前,全盟93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319名,带动131家民营企业安置残疾人298名。此外,盟残联与盟人社局建立人岗对接储备库,联合开发残疾人公益性岗位70余个,岗位薪酬待遇按地区类别3850—3980元/人•月发放,全力推动残疾人就业。二是支持性带动残疾人就业。整合各类公共就业服务资源,投入资金270万元搭建城镇残疾人支持性就业场所10处,累计安置残疾人147人。在锡林浩特市试点打造爱心超市、爱心集市、爱心地摊“三爱行动”支持性就业创业平台,通过免费铺货、免除摊位费、协调进小区等支持性措施,吸纳50余名残疾人入驻,月人均增收3000余元。三是居家救助兜底残疾人就业。以锡林郭勒盟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园经营收益为保障,每年拿出净利润的20%,以不定时、不定岗发放工资方式,救助就业困难残疾人。此外,在扶残产业项目合作中,按照每个项目安置1—2名无劳动能力的重残、孤残、多残等就业困难残疾人标准,鼓励扶残企业设置特殊岗位,以签订劳动合同、计发月度工资、缴纳“五险”等方式实现“救助就业+居家托养”。截至目前,已救助就业困难残疾人26人。

图片3.png

——探索建立“培训+就业”模式

以提升残疾人培训实效性为目标,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残疾人在就业创业道路上“无障碍”。一是开展“菜单式”培训。深入摸排全盟未就业残疾人基本情况,征集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720份,分门别类梳理清单,制定培训计划,为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需求的残疾人量身打造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两大类别43项培训课程,实现“有需必培、应培尽培”。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72期,培训残疾人2713人。二是开展“订单式”培训。深度挖掘、全面征集残疾人就业岗位,发布《锡林郭勒盟残疾人就业岗位征集公告》,广泛征集残疾人就业岗位260个,盟残联联合锡林郭勒盟马文化产业园、镶黄旗奶制品加工园区等第三方共同打造岗前实训基地,实现因岗设训、岗前必训,推动供需双方无缝对接,培训上岗率达100%。三是开展“定向式”培训。积极服务残疾人大学生群体,盟残联与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联合打造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开展培训9期,培训残疾人大学生100人。同时,主动服务“80”、“90”后残疾人就业群体,与科技企业合作搭建助残实训基地,开展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4期,助力20余名残疾人在相关领域就业。

图片4.png 

——探索建立“品牌+就业”模式

以锡林郭勒盟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园区为依托,打造残疾人“联”字号品牌,通过残疾人就业创业品牌效应,引导社会购买残疾人产品、服务,畅通残疾人生产、销售互通机制,带动残疾人就业创业。一是以“一站式”平台助品牌矩阵发展。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和楼房设施等国有资产,建设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的锡林郭勒盟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园区,为残疾人就业创业者提供孵化期免缴房租、创业补贴、专业指导等支持,打造以盟级为中心,辐射带动各旗县(市、区)服务残疾人就业创业、产业孵化、品牌打造、实训指导、救助帮扶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二是以五大“联”字号助品牌联动发展。统筹整合各级各类政策红利,盟残联与盟文旅投有限公司、城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采用“残联主导+联建联营”模式,着力培育“一中心、多基地、广开渠道”青青布草、“一车行、多服务、广增效益”汽车美容、“一主题、多线路、广增服务”红色研学、“一品牌、多厂家、紧联市场”草原印象、“一平台、多产品、矩阵销售”扶残直播五大“联”字号优势品牌。三是以集中营销推广助品牌高效发展。将园区孵化产业、企业及产品全部纳入“联”字号品牌,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及服务品质,统一包装、宣传推广,并借助其公益性质提高市场和消费者认可度。2023年,园区产值300万元,共安置19名残疾人就业;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900万元、安置60余名残疾人就业、带动残疾人就业创业200余人。

图片5.png